产品特色
编辑推荐
22年前,故乡宁夏的*批家长,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,我从此起步。
接着是北京、广州、上海、郑州、昆明、西宁等各地的家长,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,并热情传播它,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。
我爱孩子们,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,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,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。
——孙瑞雪
内容简介
你以为你爱孩子,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,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,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。也许,你需要停下来看: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,你的恐惧,你的焦虑,你的习性来爱的。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,更爱你的恐惧,更爱你的焦虑,更爱你的习性。
爱就是爱,恐惧就是恐惧,焦虑就是焦虑,认为就是认为,一切如是。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,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。
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,只有一样,那就是爱!
作者简介
孙瑞雪 中国著名教育家、儿童心理学家;
“爱和自由、规则与平等”教育精神创始人;
“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”教育思想创始人;
“儿童敏感期”理论创始人;
专著《爱和自由》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《完整的成长》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;
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《人物新周刊》《心理访谈》《半边天》等栏目,讲述“爱和自由”的教育;
2009年,被评选为“中国教育杰出人物”;
2006年、2007年,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,连续拍摄16集《敏感期》专题片。
孙瑞雪 中国著名教育家、儿童心理学家;
“爱和自由、规则与平等”教育精神创始人;
“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”教育思想创始人;
“儿童敏感期”理论创始人;
专著《爱和自由》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《完整的成长》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;
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《人物新周刊》《心理访谈》《半边天》等栏目,讲述“爱和自由”的教育;
2009年,被评选为“中国教育杰出人物”;
2006年、2007年,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,连续拍摄16集《敏感期》专题片。
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,“爱和自由”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,以蒙特梭利、卢梭、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、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,在19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,创造、建构、发展和完善了“爱和自由、规则与平等”的思想理论系统、教育教学系统,“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”的教育思想系统,敏感期理论系统,以及“爱和自由”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。
目 录
章 让生命走向完整 …001
我们期待,我们还没有完整,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在发展当中。童年是首先这样的,因为成长是童年的显著特征。
第二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…013
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?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,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?在一个年龄段,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,如果大人阻止他,他会顽强抗争。这到底意味着什么?
第三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步 …017
“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初不是源自感觉。”一个孩子,一手拿着洗脸毛巾,一手拿着梳子,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。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。遗憾的是,他的父母并不知道,没有及时把“软”和“硬”这两个词告诉孩子;庆幸的是,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。
第四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…023
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:个性等于创造力。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。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,以为调皮捣蛋、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。其实,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,思维状态是独特的。秘密在于,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,只是在成长过程中、在被教育的过程中,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。
第五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…027
火车要在轨道上行驶,这是成人的规则。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,爸爸会说:“不对,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。”你了解儿童的内心吗?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,也可能是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。
第六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…033
一个孩子4岁时父母离婚了,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:“叫爸爸,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!”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,感到屈辱和愤怒。后来他习惯了,无论别人怎样哄骗,绝不开口说话。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,但是关于“爸爸”这一概念,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。
第七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…039
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,反复听一个故事,十天半月也不烦。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,然后是情景,后是概念。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,要让他吸收好东西。
第八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…045
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,“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,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有关”。强迫孩子画画、不断教孩子画画,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。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,孩子这方面的心智也被教的模式桎梏了。
第九章 感觉训练——儿童智力发展的途径 …053
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,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“1、2、3”了,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“数”这个抽象的概念吗?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,让他操作有关教具,经过多次重复,他会突然发现: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。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,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,这种东西是智力。
第十章 爱是土壤,爱是阳光,爱是儿童的一切 …061
很多保姆带的孩子,父母在家只跟父母,父母一走只跟保姆,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: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,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。真正的原因是:父母在家时保姆爱孩子并让他为所欲为;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。孩子整天在爱和不爱两种环境中转换,没有安全感。得到爱的孩子,独立性强,思维开阔,自信,记忆力好,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。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。
第十一章 从爱走向独立 …071
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,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!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,他整天察言观色、谨小慎微,在长久的压抑下,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,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。
第十二章 “教”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…077
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孩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,就告诉孩子们:“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。”我儿子在一个小时内画了十几张画,每张画上都有一条横线。一个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线吗?成人用自己的经验逼孩子,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,就算成人说的都对,又能怎样?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。
第十三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…083
给孩子做肝功化验,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,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!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,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,这需要耐心和时间。成人喜欢像木偶般听话、任人摆布的孩子,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。
第十四章 自由与纪律 …089
有了自由,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;因为有兴趣,他就会反复做,就变得专注;在长久的专注中,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;把握了事物的规律,他就愿意遵守它,就有了自我控制力。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?
第十五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,走向理解的爱 …097
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。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,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,就把车藏到大衣柜顶上。几年后孩子长大了,家人拿出了车,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。家人剥夺的不是车,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。
第十六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…103
时间,对于生命头6年的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。我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词。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。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成人的世界,孩子不可能理解,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?
第十七章 “爱和自由”的教育实践 …107
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:“你从宇宙飞船掉出来就会掉到宇宙里去!” 我儿子想了想说:“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!”成人的概念错得太多了。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,这不来自谁的教育,这来自他的内心,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。
第十八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,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…123
班上来人听课,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,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。为了配合老师,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,老师知道孩子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。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,为你拿东西拿得手发麻,跟着走路脚都起了泡,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,在意志中执行顺从。
第十九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3个阶段 …131
对于儿童来说,顺从是一种荣耀,一种快乐。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暗恋的爱人,她请他做点什么时,他是何等的荣耀!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。当儿童有时顺从、有时不顺从时,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。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,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事,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。后,儿童会渴望顺从,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。
第二十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…141
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,但这过程很艰难,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,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。但一名儿童如果在0~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,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,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。
第二十一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…149
“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,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……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,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。”这句话,同样适用于父母。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、封闭的,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,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。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、流动的,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,并协助儿童的成长。
第二十二章 关于“吃”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…157
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。吃能发展智能,建立自尊和意志。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,如果你把“选择”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,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需要的,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。但事实上,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。
第二十三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…161
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,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,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。这样,儿童就失去了自由,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。比如,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,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,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,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,怎么办呢?他开始想象,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,他想象自己去玩水,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。长久下去,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,“人被分裂了”。
第二十四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…179
蒙特梭利的方法、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,属于全世界。科学是没有国界的。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,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、民族化了。
附 录
爱和自由,规则与平等 …185
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;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;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;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。
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…203
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,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,就是自由。只有把自由给他,他才能成为自己,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“自我”分离。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——“你这一生中能做的事情,就是成为你自己”。你要成为你自己,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做法,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。
前 言
写在第五版前
我意识到,要小心使用这本书
王崇
2007年,因为一个机缘,我和先生次读《爱和自由》这本书。
这个机缘就是我生了孩子。
之后,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“众所周知”的混乱:
写在第五版前
我意识到,要小心使用这本书
王崇
2007年,因为一个机缘,我和先生次读《爱和自由》这本书。
这个机缘就是我生了孩子。
之后,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“众所周知”的混乱:
看着躺在小床上的婴儿,我们次对自己产生重大怀疑。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养育这个孩子。
我们小心翼翼却笨拙地照看着这个孩子,看着他爬,观察他玩水和沙,陪着他一遍遍地将扔下的东西捡起来,扔下,再捡起来,再扔下。
有时,看着那个胖乎乎的长得像老太太的6个月大的孩子,靠坐在沙发的一角,累得快瘫倒的我们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:他是谁?我们这是在干什么?
“噩梦”还没有结束。一切只是刚刚开始。
我们搬了家,离开了刚刚入住一年的新房子,租住到上海孙瑞雪幼儿园所在的小区里。而在这之前,我们花了近8个月的时间装修我们的房子。
我的先生决定终止他近3年的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,退学了。
伴随着大量已经快被我遗忘的“噩梦”,我还产生了一些怪异的行为:送书。
刚开始,只要是有朋友生孩子,我就送一本《爱和自由》给她。
慢慢地,我的送书范围扩大到只要有朋友谈恋爱、结婚、怀孕、住院、高考、夫妻吵架等,我都会买这本书像送巧克力蛋糕般送给他们。
再后来,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,我和先生在孩子身上真切地看到那些从前我们在书中常常看到的“自由”。
我们为此感到惊讶。
有一天,我无意中在先生的书桌上看到他随手写的一张小纸条:关于孩子的教育,我在自己孩子养育过程中所经历和看到的,一再地向我证明,精神自由、人格独立不仅仅是书上的字和学者嘴里的话,它可以并且真的已经被有意识地实现出来了,而且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。这个信息,振奋了年轻的我,让我从虚无主义,从浑浑噩噩的日常生活中又恢复了信心、希望和目标。
后来,我的送书行为停止了:身边的人好像差不多都有一本了。
我意识到,要小心使用这本书。
它不仅会改变你的孩子,重要的是,它将改变成人。
写下这篇文字时,已是2017年。
听说,这本书的发行量并没有因为我停止送书而下降。
它的销量还在继续增加中。
我想,一定是因为我身边的人开始送书了。
写在第四版前
《爱和自由》的流传,不是因为潮流又或炒作,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,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。
已经第四版了,每一次再版,在销量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。很高兴这种飞跃的产生,远不在于书籍的推广力度的提高,而在于,伴随着这一历程,整个社会的思潮,也正好在发生着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。就如同当年孙老师刚办学的时候,只有5个堪称“勇敢”的家长,冒天下之大不韪,把孩子送进这所“爱和自由”的幼儿园,而现在,整个社会都在探讨新教育的问题了。
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,读到了这本书。
于13亿人口而言,还是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。但事情总是这样的,要改变一个世界,总是要从一个人一个人开始的!请相信,一个新的环境正在萌生,而这些家长,无疑是新环境的火种。
这本书的雏形,来自孙老师早期的演讲录。这次再版,在第三版的基础上,有了较大的内容添加,整理了孙老师于2008年公益讲座上对于“爱和自由,规则与平等”科学教育思想的整体阐述,作为附录呈现,希望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“爱和自由”教育的理论架构。
同时,也期待孙老师即将出版的新书——《完整的成长》,那又将是一次思想的洗礼!
第三版前言
《爱和自由》来源于一部演讲稿,初由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,在家长中、在网上广泛流传,后经作者整理,于2000年8月出了版,2003年3月再版。前两版均未走图书发行渠道,仅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家长中流传。
我们都曾经是孩子,成年后,我们又有了孩子。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,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,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。因此,当家长们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,给孩子带来幸福时,他们的感激和欣喜油然而生,这就是《爱和自由》广泛流传的秘密。
《爱和自由》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。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,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,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,知道儿童的想法,了解儿童的心情,感知儿童的苦难。她说:“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,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,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,那可能不是爱。”
作者的真知来自实践。她说,儿童的智力来自感觉,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;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,创意不能教;打骂中长大的孩子,看不到客观现实,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,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,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;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,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,这种东西叫作智力。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,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,更确切地说,他们不认为儿童有独立的自我,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,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。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,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。一个没有玩过水、玩过沙,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,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,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,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,却可能离真实、幸福很远。
在2003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,作为全国幼儿教育领域的大会发言人,作者做了“爱和自由”的主题演讲。仅在2003年,作者还应IBM北京公司、中国工商银行、北京回龙观小区、广州日报以及西安、长春、昆明、郑州、石家庄、武汉、兰州、桂林、海口等地多家机构的邀请,做了多场育儿讲座,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,更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。
在家长们的期盼中,我们推出了《爱和自由》第三版。在前两版的基础上,本版稍稍做了修改,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,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节中的内容作了提炼,以便于阅读。本版通过图书发行渠道正式发行。
让我们用作者钟爱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个开场白:
让我的爱
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
而又给你
光辉灿烂的自由
——泰戈尔